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颱風的結構
從高空俯瞰颱風,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,直徑大約數百公里,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,雲層成螺旋狀,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合,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,這就是「颱風眼」;颱風強度越強,颱風眼越清楚。
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,而且氣壓越低,颱風強度越強。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,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,沒有暴風雨,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。颱風強度減弱時,颱風眼就逐漸模糊,因此,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。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,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。當颱風接近某地時,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,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。 颱風尚在遠方時,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,下雨的時間也較短。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,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,強度也逐漸增強,不久即成為暴風雨。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,了解了這種情形,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
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,而且氣壓越低,颱風強度越強。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,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,沒有暴風雨,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。颱風強度減弱時,颱風眼就逐漸模糊,因此,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。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,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。當颱風接近某地時,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,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。 颱風尚在遠方時,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,下雨的時間也較短。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,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,強度也逐漸增強,不久即成為暴風雨。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,了解了這種情形,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
颱風的形成
在熱帶海洋的海面上,當海水受太陽照射,氣溫逐漸升高,而容易蒸發為溫度高、溼度高的水氣,散布到空氣中。熱空氣上升以後,四周的冷空氣便向這個空間填補,然後,冷空氣又因太陽照射變成熱空氣,再度向上升高。如此循環不已的結果,就形成了一個「熱帶低氣壓」。低氣壓形成後,四周的高氣壓網低氣壓流動,便如此形成了風,接著再與季風、信風相遇,產生一個猛烈的的旋渦,再加上地球的自轉,低氣壓就形成一個熱帶風暴。於是,旋渦越來越深,風越來越大,而達到每秒17.2公尺的風速(相當於8級風)時,終於達到了颱風的標準(輕度颱風)。這時,廣大的洋面繼續供給充分的水氣,形成組織的螺旋雲帶,颱風的威力不斷增強,開始對地球上的動、植物構成威脅。所以,颱風除了各地的俗稱以外,還有個正式的學名──「熱帶氣旋」,因為它通常發生在夏天的赤道附近
颱風行走的路徑
根據多年的觀察,氣氛學家將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颱風納成三條主要道路:
第一條:颱風在太平洋出現後,先向西行,最後掠過臺灣附近海面,向日本侵襲。
第二條:颱風由菲律賓的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,經巴士海峽到臺灣附近,然後轉入南海,侵入我國沿海地區。
第三條:颱風從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一帶向西北西進行,約到達北 緯20-25度後,先轉向北再轉向東北,形成一拋物線的路徑,至高緯度處即轉變為溫帶氣旋而消滅。
臺灣正好處於第一和第二條路徑上,因此,我們不幸有了一個多颱風的氣候
第一條:颱風在太平洋出現後,先向西行,最後掠過臺灣附近海面,向日本侵襲。
第二條:颱風由菲律賓的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,經巴士海峽到臺灣附近,然後轉入南海,侵入我國沿海地區。
第三條:颱風從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一帶向西北西進行,約到達北 緯20-25度後,先轉向北再轉向東北,形成一拋物線的路徑,至高緯度處即轉變為溫帶氣旋而消滅。
臺灣正好處於第一和第二條路徑上,因此,我們不幸有了一個多颱風的氣候
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
本文介紹的是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。關於出現其他地區的熱帶氣旋
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。在氣象學上,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: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(即每秒32.7米或以上)稱為颶風(hurricane)或本地近義字(local synonym),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;而北太平洋西部(赤道以北,國際日期線以西,東經100度以東)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(typhoon)。
在台灣、日本等地,則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.2米以上的熱帶氣旋(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、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)皆稱為颱風。在非正式場合,「颱風」甚至泛指包括熱帶低氣壓、熱帶風暴、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等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。
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,平均每年有17.7個颱風生成,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8月,其次是7月和9月。
科學家曾估算,一個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、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。
據統計,從1947年至1980年全球十種主要自然災害中,由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9.9萬人,佔全球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%,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(45萬人)還多。
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,區域專責氣象中心(RSMC)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,名字由14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委員國提供。
在台灣、日本等地,則將中心持續風速每秒17.2米以上的熱帶氣旋(包括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的熱帶風暴、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)皆稱為颱風。在非正式場合,「颱風」甚至泛指包括熱帶低氣壓、熱帶風暴、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等所有在北太平洋西部出現的熱帶氣旋。
據美國軍方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統計1959年至2004年間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颱風發生的個數與月份,平均每年有17.7個颱風生成,出現最多颱風的月分是8月,其次是7月和9月。
科學家曾估算,一個中等強度的颱風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上百個氫彈、或10億噸黃色炸藥所釋放能量的總和。
據統計,從1947年至1980年全球十種主要自然災害中,由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為49.9萬人,佔全球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41%,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(45萬人)還多。
當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達到熱帶風暴的強度,區域專責氣象中心(RSMC)日本氣象廳會對其編號及命名,名字由14個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委員國提供。
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
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
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
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
梅姬颱風
西北太平洋二十年來最強颱風梅姬,昨天(10/19)清晨橫掃菲律賓陸地降為中颱,進入南海後,氣象局預估,吸收水氣,強度可能再增強,颱風路徑難以掌握,不排除朝北或往東偏,屆時帶給台灣的影響會更大。證嚴上人行腳中區,叮嚀慈濟人戒慎虔誠,多注意颱風動態,小心自身安全。
結束中區行腳,前往竹南的尖山環保站,展開感恩之旅。啟程前,證嚴上人除了再次感恩所有志工菩薩平日精進付出,對於梅姬颱風的動態也十分關心。
證嚴上人開示:「(如果)偏北,那個共伴效應,雨會很大,(彭博士)一直在電話裡說,這對台灣,整個台灣會籠罩,雨會很大。」
梅姬颱風橫掃菲律賓後降為中颱,氣象局預估,進入南海後,吸收水氣,強度可能增強,同時不排除颱風可能朝北甚至往東偏,目前路徑難以掌握,帶給台灣的影響可能很大。
證嚴上人開示:「請大家要提高警覺,還要戒慎虔誠,請大家左鄰右舍都要跟大家說一下。」
由於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交互作用產生的共伴效應,影響台灣時間可能延長到星期天,甚至下星期一,上人叮嚀,大家時時戒慎虔誠,多一份準備,降低意外事故發生。
結束中區行腳,前往竹南的尖山環保站,展開感恩之旅。啟程前,證嚴上人除了再次感恩所有志工菩薩平日精進付出,對於梅姬颱風的動態也十分關心。
證嚴上人開示:「(如果)偏北,那個共伴效應,雨會很大,(彭博士)一直在電話裡說,這對台灣,整個台灣會籠罩,雨會很大。」
梅姬颱風橫掃菲律賓後降為中颱,氣象局預估,進入南海後,吸收水氣,強度可能增強,同時不排除颱風可能朝北甚至往東偏,目前路徑難以掌握,帶給台灣的影響可能很大。
證嚴上人開示:「請大家要提高警覺,還要戒慎虔誠,請大家左鄰右舍都要跟大家說一下。」
由於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交互作用產生的共伴效應,影響台灣時間可能延長到星期天,甚至下星期一,上人叮嚀,大家時時戒慎虔誠,多一份準備,降低意外事故發生。
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