模擬超級颱風吹襲香港

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

威猛的賀伯颱風是如何形成的?

颱風通常在副熱帶地區之溫暖洋面上形成,但是它真正的形成原因還不十分確定,只知道它是從熱帶海洋上的「天氣擾動」發展起來的。
颱風的生成有一個要件:必須有龐大的水汽(即潛在能量)供應。
在熱帶的溫暖海面上,海水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水汽,在適切的條件下,使得熱帶海洋上某些「天氣擾動」開始成長,上升氣流變得旺盛。
大量的水汽上升之後會冷卻凝結釋放「潛熱」,使得能量越來越多,天氣擾動有了更多機會發展其威力。
如此的過程一直循環不已,一旦天氣擾動越來越強,「颱風」最後就形成了。

賀伯颱風生成了!

■ 1996年7月24日(第一天)晚上8點
■ 賀伯颱風在關島東北方約800公里的熱帶海面生成
  賀伯颱風是一個暴風半徑達350公里、中心最大風速每秒超過60公尺之強烈颱風。它是個三度空間的渦漩,以逆時針方向快速地旋轉。
  賀伯颱風的中心結構相當完整:具有相當明顯的「颱風眼」特徵,「螺旋狀雲雨帶」中有極強之對流,伴隨有達數百公里之深厚雲系,夾帶豐富之水汽,同時「眼牆」垂直發展到對流層頂o

賀伯颱風-認識西北颱

烈颱風賀伯於民國85年7月31日至8月1日期間挾著強風豪雨侵襲台灣,其所挾帶之破紀錄豪雨造成整個台灣地區重大的災害,尤其是南投山區及阿里山地區,災情最慘重,特別是嚴重之山崩及土石流等災害。

 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,此次賀伯颱風共造成51人死亡、22人失蹤、463人受傷、503間房屋全倒、880間房屋半倒、559公頃農田流失、1,266公頃埋沒,並且有2,157公頃遭海水倒灌,總計復建費用約19億元,農業災害損失則高達199億元。儘管因各年代幣值不同而無法準確比較歷年來災害損失大小,但賀伯風災可能是自民國48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大的天氣災害。

  賀伯颱風是個典型威力十足的「西北颱」-為台灣北部、東北部、西部帶來豪雨和強風,令這些地區的居民聞之色變!

  值得注意的是,文獻上顯示有幾個強度類似賀柏的西北颱,也都曾造成類似之中南部山區豪雨,例如民國45年之萬達颱風、民國49年之雪莉颱風及民國52年之葛樂禮颱風。或許是因為當初在山區之開發較有限,加上大眾傳播較不發達,故記載中所造成之災情並無法與賀伯颱風相比。

  賀伯颱風所帶來的的災害為我們社會大眾上了寶貴的一課。根據歷年之颱風路徑及其所造成之災害統計,大致上可瞭解當颱風在特定的環境場及路徑時,可能會引起相似的天氣現象及災害。因此,趁著大家對於賀伯颱風仍記憶猶新,我們撰此文介紹它,期盼能增加大家對於颱風,尤其是「西北颱」的認識。

颱風的分級

介紹颱風的分級以前,我們必須先認識風的級數。西元1805年,英國海軍上將蒲福,根據地面塵土飛揚和樹枝擺動的情形,把風速分為十三級,稱為「蒲福風級」。到了1940年,美國氣象機構以蒲福風級為基礎,利用現代測風儀把風速分為十七級。因為十七級分級法是根據蒲福風級修正而來的,所以仍保存它的名字。 在氣候學上,按照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,我國氣象臺把颱風分成三級:
一、輕度颱風: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再每秒17.2到32.6公尺之間,相當於八到十一級風。
二、中度颱風: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32.7到50.9公尺之間,相當於十二到十五級風。
三、強烈颱風: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51公尺以上,相當於十六級以上的風
最近幾年來,出現了好幾個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65公尺的颱風,因為威力實在太驚人,因此有人發明了一個新名字,把它們稱為「超級強烈颱風」。

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

凡那比颱風17級陣風實況@花蓮縣壽豐鄉東華大學

颱風形成

颱風只要在溫度很高又有很多水的海面上,就有3.1415926%的機率形成。但是否襲擊陸地沒有人會知道。

颱風的結構

從高空俯瞰颱風,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規模的空氣旋渦,直徑大約數百公里,有的可達一千公里以上,雲層成螺旋狀,以逆時鐘方向往中心匯合,而沒有雲層的中心成圓形或橢圓形,這就是「颱風眼」;颱風強度越強,颱風眼越清楚。
  颱風眼氣壓比周圍低很多,而且氣壓越低,颱風強度越強。因為氣流快速旋轉產生強大離心力,所以颱風眼內一片寧靜,沒有暴風雨,夜晚甚至能見到天上的星星。颱風強度減弱時,颱風眼就逐漸模糊,因此,從颱風眼的變化可以察覺颱風強度的改變。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,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。當颱風接近某地時,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,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。  颱風尚在遠方時,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,下雨的時間也較短。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,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,強度也逐漸增強,不久即成為暴風雨。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,了解了這種情形,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